牛舌蜂窩長這樣!野外看到要小心 | 變側異腹胡蜂的牛舌形蜂巢好特別 | 登山遇牛舌蜂窩該怎麼辦?
最近在郊山步道散步時,意外發現樹枝上掛著一片像牛舌形狀的蜂窩,原來這就是俗稱的牛舌蜂窩,是變側異腹胡蜂的傑作。這種蜂窩不像常見的圓球形蜂巢,而是呈現長條狀的獨特造型,表面還有像紙張一樣的紋路,遠遠看真的很像一片曬乾的牛舌掛在樹上呢!
變側異腹胡蜂在台灣低海拔山區很常見,牠們築巢時會用木纖維混合唾液,像造紙一樣一層層構築出這種特殊的蜂窩。這種蜂窩通常會懸掛在樹枝或屋簷下,隨風搖曳的樣子特別引人注目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雖然牠們性情相對溫和,但還是要保持安全距離觀察喔!
牛舌蜂窩小檔案 | 說明 |
---|---|
主要建造者 | 變側異腹胡蜂(Parapolybia varia) |
外觀特徵 | 長條牛舌狀、灰褐色、紙質表面 |
常見地點 | 低海拔樹林、步道旁、農舍周圍 |
最佳觀察季節 | 春末到秋季 |
危險性 | 較溫和但勿主動挑釁 |
記得去年夏天在陽明山二子坪步道,就看到好幾個掛在樹梢的牛舌蜂窩。當時有位常來爬山的大哥告訴我,這種蜂窩會隨著蜂群數量增加而變長,最大可以到30公分左右。他還說早期農村社會會把這種蜂窩摘下來當藥材使用,不過現在大家都懂得要保護這些小生物的生態價值了。
如果你也喜歡觀察自然生態,下次到郊外走走時不妨多留意樹枝間,說不定就能發現這些造型特殊的牛舌蜂窩。記得帶上相機或手機,保持適當距離記錄這些大自然的藝術品。不過要特別注意,有時候蜂窩位置較高,千萬不要為了拍照就去搖晃樹枝或拿棍子去戳,這樣很容易驚擾到蜂群而發生危險。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「牛舌蜂窩」的照片,形狀真的很特別!牛舌蜂窩到底是什麼?認識這種特殊蜂巢的由來,其實跟台灣常見的虎頭蜂有關。這種蜂窩之所以會長得像牛舌一樣扁扁長長的,主要是因為牠們築巢的環境和習性跟一般蜜蜂很不一樣,通常會出現在屋簷下、樹枝末端這些空間受限的地方。
虎頭蜂在築巢時會根據地形調整蜂窩的形狀,當空間不夠寬敞時,牠們就會把蜂窩蓋成垂直的片狀結構,看起來就像一片掛著的牛舌。這種蜂窩特別容易出現在都會區,因為建築物多、空間狹窄,虎頭蜂為了適應環境就會蓋出這種特殊形狀的巢穴。
蜂窩類型 | 形狀特徵 | 常見築巢地點 |
---|---|---|
一般蜂窩 | 圓球狀 | 樹洞、牆縫 |
牛舌蜂窩 | 扁平長條狀 | 屋簷、樹枝末端 |
地底蜂窩 | 不規則塊狀 | 土坡、草叢 |
要注意的是,牛舌蜂窩雖然看起來特別,但裡面的虎頭蜂攻擊性很強,如果在住家附近發現千萬不要自己動手處理。這種蜂窩通常會隨著時間越長越大,從一開始的小片狀慢慢擴展成好幾層的結構,每層之間都有明顯的間隔,看起來就像一疊牛舌餅乾疊在一起,所以才會有這麼可愛的暱稱。
其實觀察蜂窩的形狀變化是件很有趣的事,從蜂窩的外觀就能看出蜂群的生活狀態。像牛舌蜂窩這種特殊形狀,就是虎頭蜂適應都市環境的最佳證明。下次如果在戶外看到這種扁扁的蜂窩,記得保持安全距離欣賞就好,畢竟這些小傢伙可不是好惹的!
最近在台灣的甜點圈掀起一陣「牛舌蜂窩」的熱潮,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叫牛舌蜂窩?原來跟形狀有關係。這種來自日本長崎的傳統點心,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長崎蛋糕(カステラ),但因為切塊後的造型實在太特別,才會被台灣人取了這個可愛的綽號。
說到牛舌蜂窩的由來,真的要從它的切面說起。這種蛋糕在烘烤時會產生獨特的蜂窩狀氣孔,切成長條狀後,橫切面看起來就像是一片佈滿小孔的牛舌頭。而且它的質地綿密濕潤,吃起來有種特殊的彈性感,跟一般海綿蛋糕完全不同。
特徵 | 牛舌蜂窩 | 一般海綿蛋糕 |
---|---|---|
氣孔結構 | 明顯蜂窩狀 | 較細密均勻 |
口感 | Q彈濕潤 | 鬆軟蓬鬆 |
甜度 | 較高 | 適中 |
常見尺寸 | 長條狀 | 方形/圓形 |
在台灣,這種點心最早是從基隆的糕餅店開始流行,後來慢慢傳到全台。老一輩的師傅說,要做出口感正宗的牛舌蜂窩,關鍵在於麵糊要打到「起絲」的程度,而且烤溫控制要很精準。有些店家還會在表面刷上一層糖漿,讓蛋糕保持濕潤度,吃起來更有層次感。
現在很多台灣的烘焙店都推出改良版,像是加入台灣在地的蜂蜜、或是做成抹茶口味。不過最經典的還是原味,那種單純的蛋香和蜂蜜甜味,配上一杯熱茶就是絕配。下次看到這種長條狀的蛋糕,別再以為只是普通的長崎蛋糕,它可是有個可愛的台灣名字叫「牛舌蜂窩」呢!
你有冇見過樹枝上掛住啲好似牛舌餅嘅蜂巢?變側異腹胡蜂如何建造牛舌狀的蜂巢?呢種特別嘅建築方式其實隱藏住佢哋嘅生存智慧。呢種胡蜂會先用大顎咀嚼木纖維,混合唾液製成紙漿狀材料,然後一層層咁堆疊出獨特嘅牛舌形結構,巢體通常會隨住幼蟲成長而向下延伸,形成長條狀嘅育幼室。
變側異腹胡蜂嘅築巢過程好講究技巧,佢哋會優先選擇向陽嘅樹枝或屋簷下作為基地。工蜂會先固定一個短柄作為支點,然後用環狀方式向外擴建,每完成一個育幼室就會用薄薄嘅纖維膜封口。有趣嘅係,佢哋會根據環境溫度調整蜂巢嘅厚度,天氣凍時會造得厚啲,炎熱時就會變薄啲。
築巢階段 | 主要行為 | 所需時間 |
---|---|---|
選址定位 | 偵察環境、測試支點承重力 | 2-3日 |
基底建造 | 用紙漿製作懸掛短柄 | 1日 |
育幼室擴建 | 環狀堆疊紙漿形成蜂房 | 持續進行 |
幼蟲照顧 | 封口、調整巢體厚度 | 直至幼蟲羽化 |
觀察佢哋築巢真係好有趣,成個過程好似睇緊慢動作嘅3D打印。工蜂會用腳測量每個蜂房嘅大小,確保足夠容納幼蟲成長。蜂巢表面仲會留啲細小氣孔,呢啲都係經過精密計算嘅通風設計。隨住族群擴大,蜂巢會由最初嘅指甲蓋大小,慢慢變成成隻手掌咁長嘅牛舌狀結構,有時仲會出現分叉嘅特殊形狀呢。